冬至到!冬季进补养生 以“藏”为主
发布时间:2023-12-22 15:29:16
12月22日11时27分,我们迎来冬天的第四个节气——冬至。
冬至过后,全国各地的气候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数九寒天”。
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从“一九”数到“九九”,就到了冰雪消融、春暖花开时。
除了气象上的重要意义,冬至对中国人来说,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。在传统观念里,冬至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
在南方,一碗汤圆,寓意团团圆圆,和和满满。
在北方,每年冬至日,许多家庭有吃饺子的习俗。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,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。
冬季养生 以“藏”为主
南北朝周兴嗣《千字文》有“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”一句。养生应该顺应四时阴阳,到了冬季,便应该“藏”为主。
1.温养进补
《黄帝内经》有“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藏也,其华在发,其充在骨,为阴中之少阴,通于冬气。”也就是说,冬天养生重点便是温养和进补肾脏,应顺应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下降的趋势注重食热补肾。
阳气偏虚的人,可选羊肉、鸡肉等。气血双亏的人,可用鹅肉、鸭肉、乌鸡等。对于不宜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,可选用枸杞子、红枣、核桃肉、黑芝麻、木耳等。
2.早睡晚起
《黄帝内经》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,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,合理安排起居休息。
冬季白天缩短,夜晚增长,人也应顺应“冬藏”原则,适当延长睡眠时间,将作息调整为“早睡晚起”,比其他季节早睡一两个小时,再晚起一两个小时。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德泉提醒,本就阳气偏弱的老年人,最好等太阳出来再起床,以避寒邪。
3.保暖护脚
肾经起于足底,足部接地也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,所以冬季要做好双脚保暖。冬季健脚即健身,每天坚持散步运动,早晚坚持搓揉脚心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。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,袜子勤洗勤换,用温热水洗脚,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。此外,不应盲目追求反季穿衣,避免脚部受寒。
4.补充水分
一到秋冬,许多人都会觉得很“干”。秋冬天气阴凉,人体看似没有散失多少水分。事实上,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,因此补水必不可少。但不应一次性大量饮水,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,少量多次补水。一般情况下,每天至少饮用1.5~2L水。
中医有句话叫:“早喝盐水晚喝蜜”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解释,盐有清热、凉血、解毒、养肾的作用。晨起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,有助于降火益肾,缓解便秘,改善消化功能。但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、肾脏功能不好的人应慎喝;100毫升水中食盐不要超过0.9克,以免加重肾脏和心脏负担。
晚上喝蜂蜜水,既可以帮助消化,又有助睡眠。每天睡觉之前可以舀一勺蜂蜜,用温开水调服。但有起夜习惯的人、糖尿病患者最好不喝,蜂蜜含糖量较高,容易引起多尿。
(南方网综合自:中国网、人民网、南京中医药大学微中医·双语视界等)